网站首页 走进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产品中心 供求信息 农业论坛 展会信息 会员风采 联系协会
农业论坛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农业论坛行业信息信息内容
亚洲最大“菜篮子” 让百姓吃得到吃得好
法制晚报2018-09-20浏览:763

  “新发地”,亚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场,这个被BBC纪录片《中国春节》誉为“北京饮食文化的灵魂”的地方,每天的吞吐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1.8万吨蔬菜和1.8万吨水果。这些蔬果如果用厢式货车来装的话,首尾相接可以绕北京五环一圈。

  对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月琳而言,每天一睁眼,心里最挂念的就是这两个“1.8万吨”。“两个1.8万吨到了新发地,心里就觉得踏实。” 作为供应量占到全市蔬果总需求量70%到80%的超大型批发市场,保证蔬果量足价稳,让百姓吃得到、吃得好,这是新发地承载的民生责任。

  创业 15个村民花15万 用铁丝网圈了15亩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统购统销退出历史舞台。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蔬菜等5种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新发地村的菜农们种了蔬菜没有人收购,开始为自家蔬菜找销路,纷纷在村口的路边摆摊卖菜。

  张月琳回忆,当时村里的菜农把路堵得公共汽车都过不去,他们离开后地上一片狼藉。由于秩序混乱,马路市场不但堵塞了交通,也破坏道路两边的环境。没有办法,村里让当时身为村干部的张玉玺带人去清理市场。可是菜农们却与他打起了游击战,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就在这时候,建一个市场的想法在张玉玺心中产生了。

  经村里决定,张玉玺带领其他14位村民,用了15万启动资金,圈了15亩地,开始筹建市场。

  刚开始建设市场那阵子,条件很艰苦,围墙是铁丝网,中间铺的是焦砟。“打小我就在市场里玩儿,天不亮骑着小三轮车帮家里卖菜。”在这片连围墙都是用铁丝网拦起来的小市场里,张月琳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

  市场建成了,但是对于张玉玺等人来说,怎么经营市场,谁都没有经验。当时现有的蔬菜市场大多是国营的,他们的经营经验不适合新发地市场的发展。

  而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没多久,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学习书籍可以借鉴。没办法,管理市场这条路只有自己去探索和开拓。

  上内蒙古下河南 去体验菜商们的生活

  新成立的新发地市场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市场。当时还没有京港澳高速,很多进京车辆都走新发地市场附近的国道。但是,当时北京北部有知名的大钟寺市场和四道口市场,新发地附近还有岳各庄市场等大市场。很多运菜和运水果的车辆路过新发地根本不停,直接就开过去了。

  如何经营,如何管理,多重问题摆在新发地市场的管理班子面前。他们想到的是培养一批商户,与市场一起做大做强,那又该如何做大呢?

  当时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体验菜商们的生活,看他们到底最需要什么。当年就连张玉玺也扮成商户,拉着两车西红柿到内蒙古的市场里体验菜商生活。一天,一群态度恶劣的“菜霸”来到他的菜摊前,要强行低价收购。张玉玺意识到,要想让商户放心经营,市场治安是第一位。之后,他又扮成采购商,到河南的批发市场购买蔬菜。这一买一卖让他明白,要想留住商户,就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帮助菜商找货源,建立更好的市场环境,冬天露天销售蔬菜容易冻坏就搭起棚子,为了解决北京周边菜地越来越少的情况,找人力到外埠去开发蔬菜基地……新发地就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壮大起来。

  发展 早年间推板车商户 变成销售过亿“大户”

  这其中也曾经遇到不少困难:外埠政府不认“新发地”招牌,采购人员就说要帮忙将蔬菜水果卖到北京;运输蔬菜车辆途中出问题,连夜急调车辆协助运输;商户采购的蔬菜被骗走,派人循着货运路线轨迹帮着寻找……

  在这种服务下,新发地市场越来越壮大,当时北京有八大批发市场的说法。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发地就是其中之一。

  新发地市场的商户也在于市场共同成长,如今这些早年间推板车的卖菜人,已经有80多名在这一市场中做到年销售过亿的成绩,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户”。

  而铁丝网做围墙、三轮板车做货架,“新发地农贸市场欢迎您”的简易牌子下,人们摩肩接踵,蔬菜交易热闹万分。这样的场景定格在了新发地市场的老照片中。

  优先照顾村里人 上班180天就能算工龄

  张月琳就是在新发地蓬勃发展中加入这里的。2005年,刚刚辞职在家的张月琳被家里催着来新发地市场上班。“作为村办企业,新发地市场优先为村里人解决工作问题。还有不少优惠政策,比如上够180天班就能算工龄,有了工龄也就有了退休金。”张月琳说。

  当时正在就业空窗期的张月琳就是打算不中断自己的工龄,才同意到新发地市场来工作的。对于这个出生在1980年、学过医学和工商管理的年轻人来说,不论是卖菜还是管理市场都是一个不太好的选择。

  当时与现在不同,搭载了电商平台以后的生鲜蔬果生意能吸引很多年轻人加入。十几年前的果蔬行业很难招到年轻的人才。

  张月琳回忆说,他曾经负责过市场招聘,当时好不容易招聘上来的年轻人,过不了两天就不来工作了。他电话追过去一问才知道人家一说在“新发地市场工作”,就被人说成是“卖菜的”,感觉像是低人一等。也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与菜农、菜贩们为伍,觉得他们人糙没文化。

  一开始张月琳的想法与他们差不多,而他入职第一个岗位改变了他的看法。这个岗位就是在门口收进场费,就在这里他跟很多人打了交到——有卖菜批菜的老农、有来逛市场的白领、有来市场检查的领导们。

  “太有意思了,一点都不无聊。农业跟别的行业不同,一条线上诸多环节可研究的事情太多了。在这里工作一年的经验能赶上在外面干上个三五年的。”于是,张月琳决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成熟 市区“农改超”工作 给新发地带来巨大机会

  也就是新发地市场在吸纳80后这些新生代的人才时,一个政策上的变化让新发地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2002、2003年前后,新发地迎来了一次飞速扩张。当时北京正在积极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原本在市区,如大钟寺、四道口的批发市场已经给周边环境带来巨大影响。而北京当时正在实施市区“农改超”的工作,将市区内的农贸市场变成超市或物流港,当时有很多市场在这场变化中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大钟寺市场被老百姓称为首都的“大菜篮子”。这个已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行列、有17年历史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拆迁。除了大钟寺,以水果、水产批发见长的四道口市场也逐步消失在北京市民的视线中。

  而这些市场的商户很多都被新发地市场招纳进来,借助这些商户的力量,新发地市场终于将水果批发也做大了起来。“尤其是水果经销商来了之后,我们这边一下子就发展起来,占地面积达到上千亩的规模了。”张月琳表示,新发地市场抓住了这个机遇成了一家蔬菜、水果两个拳头都硬的批发市场。

  和各地政府合作 建立了11个分市场

  扩大了的新发地市场,货源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起创立之初四处派人去找货源来,已经颇具口碑和名气的新发地市场在此时也加深了与产地政府间和合作。

  张月琳回忆,彼时新发地市场首次与海南政府对接,冬季引入海南蔬菜,让北京人在冬天吃到了柿子椒、豆角、黄瓜等蔬菜。而海南模式的成功也让新发地发现把采购延伸到产地的重要性。

  也从这个阶段开始,新发地市场着手在全国各农产品大省设立自己的分市场,到如今已经有11个分市场建立。“建立分市场保证了货源的稳定,也把全国优质的农产品引入到北京来销售。”

  2014年冬天,海南遭遇台风,新发地设在海南的分市场与供应基地显现出了作用。“虽然产量少了,但因为我们在那边承包的基地比较多,2015年春节前蔬菜运到新发地销售,比海南的菜还便宜。”张月琳表示。

  产地的量保证了,运输环节也不能出纰漏。重大活动前夕,市场会与商户召开座谈会,让大伙儿事先做好准备。而若遇到雨雪天气等可能对运输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关政府部门也会及时过来了解情况,以作应对价格暴涨的准备。

  事实上,“菜价恶性暴涨”的棘手状况并没有出现过。“短时间上涨是有过,比如2008年初的雪灾,高速绕都很难绕。好在新发地有一部分存量,每天也会到一部分,价格在全国范围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张月琳坦言,多年下来,新发地对待气候变化已是颇为淡定,“市场储备能够保证北京市3天左右的供应。这么多年来,北京菜价在全国排名也处于中等偏后的位置,不排除新发地做了一些贡献。”

  未来 建设立体式交易大楼 同时容纳车辆900辆

  在逐步的发展中,新发地形成了目前的占地1680亩的、蔬菜水果年交易量达到1618万吨的巨无霸市场,北京市场约80%的水果蔬菜来自于这里。

  “新发地”在不仅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越来越响,也成了全国农产品产地最重要的市场平台。但是,在新发地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就是其体量大导致的交通问题。紧靠着京港澳高速的新发地市场成了这条路上的新堵点。尤其是逢年过节前,慕名而来采购年货的市民能在这条路上堵车一个小时还进不了市场。

  其次,就是北京地区的城市改造进程加快,近几年总是有新发地市场要搬迁的消息传出,然后又被不停地辟谣。再有就是面对崛起的生鲜电商的冲击。

  对于新发地未来的发展,张月琳表示,新发地市场现有土地1680亩,其中的670亩土地将用于建设立体式交易大楼,包括蔬菜交易大楼、水果交易大楼、十二万吨冷库、综合交易大楼和国际水产城。其中,新发地蔬菜交易楼已经动工。

  记者了解到,新发地蔬菜交易楼位于新发地批发市场B地块,建设用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平面交易区转变为立体交易。交易楼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的建筑,地下一层、首层为主交易区,层高为8.8米,可以停放大型货车;地下二层、地上二层为停车区,层高为6米;地上三层为蔬菜综合交易区。

  张月琳表示,新型蔬菜交易楼投入使用后,将传统的平面交易区转变为立体交易,可以同时容纳车辆900辆,不仅节约了用地,也给新发地市场管理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

  发展蔬菜直通车业务

  在市区建便民菜店

  届时可以实行电子商务、展示展销、试点拍卖、统一结算等先进模式,彻底改变市场目前露天的传统交易模式。“蔬菜交易楼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届时我们还将调整交易时间,改为夜间交易,减少市场对周边的交通压力。”

  而其余的面积,将被拿来修建道路,建设绿地。未来的新发地市场的实体将是一个花园式的市场,一个集销售、电商、观光等功能于一身的花园式购物中心。除了用立体交易楼改变交通问题外,减少散户到批发市场购物也是新发地采取的一大举措。

  “我们从2008年开始就在北京城区建便民菜店,由市场供货,降低菜价。”张月琳表示,鉴于有的小区找不到合适铺面,新发地还发展出蔬菜直通车业务,解决用地紧张问题。目前,新发地已开设了300多家便民菜店,200多辆直通车,辐射京城上千个小区。身边就有,市民自然不用再跑新发地市场。

  在电商这一大潮下,新发地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电商系统,但是也在探索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张月琳看来,批发市场这一模式不会消失,因为让一家经销商买卖全国大部分品种的蔬果在精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批发市场这一平台。事实上,一些标榜自己产地直采的生鲜电商和新零售体还是在新发地这类市场进货。

  走出国门

  买卖全世界优质农产品

  “未来批发市场的模式可能会变,比如变成集配中心。”在张月琳的愿景中,未来的新发地市场是一个只见车不见人的市场。买家到市场来以后,就是在电脑前看看今天的不同规格、不同等级蔬菜水果的行情,再根据需要下个单,后台就直接配送到户了。

  “当然,他们来市场也就是看看样品,不来市场一样可以下单。”而更多的工作在市场外就能完成。比如在产地完成蔬菜水果的粗处理或打包等。当然,这一愿景的形成,基于蔬菜水果的分级制度,新发地也正在促进这一工作的进行。

  对于未来的发展,新发地的管理者们有一套自己的设想。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建立分市场,也想走出国门,买卖全世界的优质农产品。

  在企业的内在修为上,鼓励“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产品经营管理模式,推行高标准、高质量、集约化、可控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程。推动市场运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到时候,北京市民不出门就买到全球的知名农产品,还不用再担心农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张月琳说。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 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